李居明将为你介绍如下内容:

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六十而耳顺”说的是人到了六十岁,人变得“中庸”了,什么话都能听得下去,也能辩明其事非曲直。

耳顺”的道理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的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的进去,心里平静。这个心里平静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很活泼,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

到这个境界,当是镇定自如,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从心而欲。

扩展资料: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资料

耳顺_百度百科

六十而耳顺的下一句是什么?

六十而耳顺。

出自于《论语·为政》,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六十而耳顺什么意思

六十而耳顺意思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

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认为,一个人到了六十,基本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品味的都品味过了,酸甜苦辣咸,悲欢离合苦,此时他已看透人生,更深刻地以一种客观和超高的境界去对待世界。

名利、地位、金钱等这些外在的事物越来越被他视为意义不大的虚浮之物,对成败得失,他也能做到放下,做到镜中观物。

这句话其中的道理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这个心里平静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很活泼,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了。

关于耳顺的相关语录:

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说听人所言,能懂得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郑玄注义可说是最早的解释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其说同郑玄义。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概括三家言,解释的意义相同。俗话所说,听人听声,锣鼓听音,能知晓话语之间的深刻涵义,不少聪明人都可以做得到,未必需要到六十了才修养达致这样的境界。

六十而耳顺,出自哪里?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中的《为政》。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赏析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