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明将为你介绍如下内容:

拜织女和斗巧是什么朝代的习俗?

拜织女,始自汉代风俗,每年七夕节举行。汉族民间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女性认为,织女具有很优秀的技艺,而妇女在“婚姻市场”的价值,除了天生的相貌之外,还要大大依靠某些技艺,包括了厨艺、针线技艺、装饰家居的技艺、化妆之艺等。她们认为织女具备这种种技艺,所以,在七月七日鹊桥相会时,便会祭祀织女,向织女祈福,祈求巧艺,使自己更具吸引男子求亲的价值。古代待嫁的少女,会彼此组成乞巧会,各自预备一些个别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各样的花果、仙女、器皿、宫室等。在初六的晚上,她们便设好了神坛,等到进入初七,便焚香向天祷告,进行迎仙、拜仙等习俗。在众多祭品当中有一样相当特别,那是一个纸制的园盆,称为七姐盆,这园盆内有纸制的衣服、巾履、脂粉、镜台、梳篦,每样东西都有七份,取织女排行第七之意。

乞巧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的风俗

乞巧是我国七夕节的风俗。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夕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拜七姐、香桥会、接露水、七姐诞、种生求子、斗巧、妇女洗发、求姻缘、储七夕水、为牛庆生、拜牛郎、拜床母、七夕观星、结红头绳、结扎巧姑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牵牛婺女”星宿崇拜与原始信仰。

拜七姐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斗巧

斗巧是七夕节期间的一种竞赛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女孩子们比赛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做巧芽汤,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做装饰品等等。谁的手艺好,谁就得巧。

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斗巧起源于什么时候?

有些地方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如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等。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一些地方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这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斗巧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的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贾佩兰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作“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才女们,一起到闭襟楼学习穿针乞巧。

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

《岁时杂记》中记载,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了民间乞巧市,并且专卖一些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有那些?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分别是:

1、春节习俗,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2、清明节习俗,踏青: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

3、重阳节习俗,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4、中秋节习俗,赏月: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5、中元节习俗,祭祖烧纸:

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6、七夕节习俗,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7、端午节习俗,划龙舟:

划龙舟是多人集体扒桨竞赛,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江浙地区,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

8、寒食节习俗,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9、上巳节习俗,祭祀高禖: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10、社日节习俗,祭灶:

社日节祭灶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还要欢宴群臣。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

11、龙抬头习俗,剃头:

龙抬头那天剃头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12、元宵节习俗,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