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明将为你介绍如下内容: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

弱冠之年是指男子20岁。

弱冠之年,汉语成语,读音是ruò guàn zhī nián,指男子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冠指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在古代,人们称谓年龄一般都不会直接使用数字,而是用一些文字代替。

襁褓:

指的是刚刚会笑,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的是二至三岁的幼儿,也称作“提孩”。

唐代诗人韩愈在《符读书城南》一诗中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之句。

髫[tiao]年:

为七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女孩,古代儿童尚未长出长头发,短发自然下垂,因此也称作“垂发”。

童龀[chèn]:

总角为八岁的儿童,一般指的是男孩。《说文》记载:“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龀”的意思是换牙。

九龄:

即九岁儿童的统称。

黄口之年、幼学之年、外傅之年:

即十岁以下的儿童统称,这个时期到了入学的年龄。

金钗之年:

十二岁女孩,这时的女孩头发可以佩戴金钗。

豆蔻之年、二七之年:

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蔻年华也用来形容少女、处女。

豆蔻为产自岭南的植物,花极美丽。杜牧有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

代指十五岁女孩。

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称为破瓜之年,“瓜”字形状如同两个“八”字,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

“破瓜”意为把“瓜”分开,即二八一十六。

待年、待字、桃李年华:

女子十八岁为二九之年。二十岁为待嫁年龄,称待年、待字,也称作桃李年华。

花信之年、摽梅之年:

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之年,意思是正值年轻貌美的年华,待嫁女子也称摽[biào]梅之年。

舞勺之年:

十三、四岁的男子称作舞勺之年。

《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勺是古代的管乐器,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

舞象之年:

男子十五岁学习象舞、射箭,故称舞象之年。

束发之年:

男子十五岁将扎成两束的总角打开,扎成一束,称作束发之年。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可以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了。

而立之年:

男子三十岁为立身、立志的年龄,故称而立之年。

《论语》记载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代指四十岁的男子,意思是还没到糊涂的年龄,也称强壮之年。

《礼记》记载:“四十曰强,而仕。”

知命:

男子五十岁称作知命,也作知非、艾服、及艾、大衍、杖家等等。

开六之年:

男子五十一岁为开六之年。

花甲之年、耳顺、杖乡:

男子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也称作耳顺、杖乡。

开七之年、华甲之年:

男子六十一岁为开七之年,也作华甲之年,华的繁体字“华”由六个“十”和一个“一”组成。

古稀之年:

男子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开八之年:

七十一岁为开八之年。

喜寿之年:

七十七岁称为喜寿之年,草书的“喜”字非常像两个“七”字。

耄耋之年、杖朝之年、望八之年:

男子八十岁为耄耋[mào dié纷乱貌])之年、杖朝之年、望八之年。

《礼记》记载:“八十杖于朝。”意思是八十岁还可以拄杖出入朝堂。

米寿之年:

男子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之年,“米”字由上下两个“八”字和“十”字组成。

鲐背之年、望九之年:

男子九十岁为鲐背之年、望九之年,鲐背意为背上长着如同鲐鱼一样的斑纹,还有九龄、鲵齿、黄发、眉寿、冻梨等称谓。

期颐之年:

男子一百岁称作期颐之年。

《礼记》记载:“百年曰期,颐。”汉代大儒郑玄作注解释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弱冠是指多少岁?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x0d\x0a详细资料:\x0d\x0a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x0d\x0a\x0d\x0a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x0d\x0a\x0d\x0a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x0d\x0a\x0d\x0a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x0d\x0a\x0d\x0a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x0d\x0a\x0d\x0a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x0d\x0a\x0d\x0a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x0d\x0a\x0d\x0a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x0d\x0a\x0d\x0a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的“弱冠之年”指的是几岁啊?

弱冠之年是指20岁,古代男子在20岁的时候会行弱冠礼,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带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完成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象征着男子正式成年。

弱冠礼一般是由父亲主持,并且邀请德高望重的贵宾作为贵宾为冠冠礼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这三次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结束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这个时候的加冠之后的男子已经表示成年了。

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所以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弱冠指多少岁

什么年,后来是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豆蔻”指女子多少岁?“弱冠”是指男子多少岁 女孩: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之年,15岁--及笈之年,16岁-碧玉之年,出嫁-梅之年.

人的一生:不满周岁-襁褓之年,2-3岁-孩提之年,13-15岁午匀之年,16-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希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古代“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弱冠:指男子20岁, 也称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岁啊?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弱冠是多少岁 10岁左右称为总角

20岁左右称为弱冠

30岁左右称为而立

40岁左右称为不惑

50岁左右称为花甲

60岁左右称为知天命

70岁左右称为古稀之年

70岁以上称为耋耄(hao mao)之年,随心所欲不逾矩。

孩提、及笄、弱冠、而立、花甲、古稀、耄耋分别是几岁? 几,十几,二十,三十,六十,七十,八九十

弱冠之年是几岁? 弱冠之年是指20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弱冠”指多少岁的男子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古代时期的弱冠是指男子几岁?

古代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

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弱冠是多少岁 弱冠是指男子多少岁

导读:古装剧里常出现很多我们不懂的名词,尤其是年龄的称谓上,有时候真的搞不懂剧中人物到底是多少岁。那么,弱冠是多少岁?弱冠是指男子多少岁呢?以下是我带来的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快点来看看吧。

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岁,是用来表示男子年纪的词语,不能用于女子。

《礼记》里面记载“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的时候,家人会为他举行加冠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了,可以为国效力,承担起自己作为男子汉的责任了。

冠礼和及笄礼是中国古代的成人礼,冠礼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这种仪式从周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在举行冠礼的时候,男子会将头发盘成发髻,再带上帽子。此外,家中的长辈还要为他取字,寓意是祝福他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冠,就是指帽子,弱冠表示刚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古代人在少年的时候把头发扎成两个髻,叫做“总角”,如《诗经》里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就是指孩童时期,等十五的时候,男子就开始把头发束起来,叫做“束发”,表示他开始要学习各种技艺了,等到二十岁成年,就是“弱冠”。

古代弱冠之礼的讲究

弱冠之年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弱冠之年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古代男子年龄称谓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生出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龆龀:儿童换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古稀:70岁。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后因称百岁为“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