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明将为你介绍如下内容:

子时算前一天还是后一天 生日如何计算

子时算前一天还是后一天,生日如何计算

方法一:

可以根据子时的前后来判断第一天还是第二天,古人说的子时,指一天中离太阳最远的时段,对应现代24小时制:23:00 ~ 01:00。可以以此推断,早子时是23:00 ~ 00:00算是前一天。夜子时是00:00 ~ 01:00算是后一天。

方法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子时直接按前一天算,因为进入子时以后,就已经进入第二天了,也就是说对于古人来讲,晚上11点就是第二天开始了,古人常说子时命难断,原因是子时正好是从头一天到第二天的一个交界。

子时是几点到几点?

子时指23点整至凌晨1点整(晚上11时~凌晨1时);子时又名子夜、也称为夜半子时,子时是中夜是一天中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子时还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法中又称冬至。子时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又称冬至。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为子时是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的开始。

子时是算作当天还是算作第二天

第二天,以0点为界,0点之前属于当天,0点以后属于第二天。

前人曾说:“子正者,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夜子者,非今日之早也。”这是说,“子正”为凌晨0点到1点结束,属于“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夜子”为晚上11点到12点结束,属于“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由此可见,“今日之早”和“今日之夜”是有分别的。

子时是指一个时段,现代人说从23时至第二天1时,可是当初出现以时辰来定时间时,是没有准确的时刻的,古人定时间就以子、丑、......由此可知,子时是一天的开始。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子时算前一天还是后一天

子时算后一天,是一天的第一个时辰。子时指一天中离太阳最远的时段,即23:00—0:59,正子时为0:00,相对于正午时12:00。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常用时辰分别是什么

时间丑时指的是凌晨的1点到凌晨2点59分,寅时指的是凌晨3点到凌晨4点59分,卯时指的是凌晨5点到凌晨的6点59分,未时指的是下午的1点到2点59分,申时指的是下午的3点到4点59分,酉时指的是下午5点到6点59分,戌时表示晚上的7点到8点59分,亥时是晚上的9点到10点59分。

子时到底算前一天还是后一天?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分两个小时。子时(23时-01时)为十二时辰之首。但子时很特殊,分为正子时和夜子时,这是因为子时处在今明两日交界处。

西汉,伏生在《尚书大传》中记载:“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这是我能找到最早开始提到一天的开始是从子时中点,也就是零点开始的。

唐朝,李淳风在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十二点,为一日之始。然而,之前提到的记载都还没有明确提出正子时和夜子时的概念。直到宋元,赵缘督在《革象新书》中讲到:“子时之上一半在夜半前属昨日;下一半在夜半后属今日。”此话表明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将子时分前后的观念,算的上是夜子时的雏形了。

明朝,万民英在《三命通会》一书中论子时:若子时,则上半时在夜半前,属昨日。下半时在夜半后,属今日。这里提到,子时分上半时和下半时,子正后则如当今0点,为今日,上半时在夜半前则属于昨天。

清人,沈义方在《星平大义》中说:“余初不明一夜字,询诸监中友人始知。子正者,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观十二生肖阴阳可知,牛兔羊鸡猪属阴,其蹄爪双偶,蛇阴甚,不见足。虎龙马猴犬属阳,其蹄爪单奇,独鼠前两只脚属阴,四爪,后两只脚属阳,五爪,故夜子时属阴,而子时正属阳。”这里清楚地点出了夜子时的存在。

而这个说法有更早的记载。宋人,徐大升《渊海子平》论十二生肖记载有《七修类纂》曰:“仁和郎汉云,地支肖属十二物,人言取其不全者。子以庶物,岂止十二 不全者哉。以地支在下,各取其足爪于阴阳上分之。如子虽属阳,上四刻乃昨夜之阴,下四刻今日之阳。鼠前足四爪象阴,后足五爪象阳故也。”我们知道,十二生肖各分阴阳,丑属阴,牛蹄分也;寅属阳,虎有五爪;卯属阴,兔缺唇且四爪也。辰属阳,乃龙五爪。巳属明,蛇舌分也。午属阳,马蹄圆也。未属阴,羊蹄分也。申属阳,猴五爪。酉属阴,鸡四爪也。戌属阳,狗五爪也。亥属阴,猪蹄分也。只有鼠具备“阴阳两义”,前两只脚为四爪属阴,后两只脚五爪属阳。因此子时是在中间换日的,是今明两日的分界点。

以上是古籍里面所记载的内容,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找到证据去验证这个观点的准确性的。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作息。那时的古人没有手表,如何计算时间呢?

没错,就是日晷,聪明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日晷测量中,太阳达到最高位置即上中天时,针影就位于正下方,表示时间到了午时正刻,即现在所说的12点。(或作午时三刻,这个时候阳气最重,阴气最虚,故古代重刑犯要是在这个时间点问斩说明连鬼都没得做。)

所以,很明显,古人早就知道了针影就位于正下方(每天中午12点)的时候是一天的分界点,也就是“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息”的中点。

既然古人将中午12点定为正午时,为阳之极。根据阴阳之理,自然与之对应的夜半0点为正子时,为阴之极。正所谓,阴阳消长,阴死阳生。所以只有到了0点阴之极而阳生之时才能称知为一天的开始。

倘若以子时的开始作为一天的开始,岂不是让上半日变成13小时,下半日变成11个小时?

因此,古代一天的开始是子正,而非子时。

子时属前一天还是后一天

你好,子时算后一天,是一天的第一个时辰。子时指一天中离太阳最远的时段,即23:00—0:59,正子时为0:00,相对于正午时12:00。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子时 ( 23时至01时)、丑时 ( 01时至03时)、寅时 ( 03时至05时)

卯时 ( 05时至07时)、辰时 ( 07时至09时)、巳时 ( 09 时至11时)

午时 ( 11时至13时)、未时 ( 13时至15时)、申时 ( 15时至17时)

酉时 ( 17时至19时)、戌时 ( 19时至21时)、亥时 ( 21时至23时)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时 43.2分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刻。

一刻约15分钟。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