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明将为你介绍如下内容:

伏的意思有哪些?

伏fú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2. 低下去:此起彼~。

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 使屈服:降~。降龙~虎。

5. 隐藏:~兵。埋~。

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

7. 姓。

伏的古文意思

伏的古文意思是:趴

伏拼音:fú

释义: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潜伏[qián fú]

隐藏;埋伏。

2、伏线[fú xiàn]

埋下的线索;伏笔。

3、四伏[sì fú]

到处潜伏着。

4、数伏[shǔ fú]

进入伏天;伏天开始。

5、起伏[qǐ fú]

一起一落。

6、伏汛[fú xùn]

在伏天里发生的河水暴涨的现象。

7、伏辩[fú biàn]

旧时指认罪的供状或悔过书。也作服辩。

伏的意思

题库内容:

伏閤的解释

据《新五代史·李琪传》载, 唐 朝 大明宫 中的 紫宸 殿 称閤,是天子于 朔望 日接见群臣的便殿(一说为前殿,见 宋 王溥 《唐会要·大明宫》)。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旧唐书·崔仁师传》:“会有伏閤上诉者, 仁师 不奏, 太宗 以 仁师 罔上,遂配 龚州 。” 宋 无名氏 《 儒林 公议》卷上:“时 孔道辅 为御史中丞, 范仲淹 居谏职,知不可以偏言夺,乃相举牵台谏合入,伏閤拜疏。”

词语分解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 伏案 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 , 承认 错误 或 受到 惩罚 :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 伏虎 。 隐藏 :伏兵。 埋伏 。 农历划分夏季最 閤的解释 閤 é 閤 é 均见“??”。 部首 :门。

“伏”是什么意思?

伏(拼音:fú),汉语汉字,会意,从人,从犬。

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同本义伏,司也,《说文》伏瘗亦如之;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

1、英语释义

bend over;hot seasons ;subide ;pronate;

2、详细解释: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

(2)伏,司也。——《说文》伏瘗亦如之。

(3)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

(4)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

(6)潜藏;埋伏 [ambush]伏,藏也。——《广雅》

3、季节说法: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

伏是五行学家对季节的说法:本来四季春、夏、秋、冬为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为“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因为秋天属“庚辛金”所以从“庚日算起。又因为最热的时间是夏至后20到30天开始,所以入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再因为庚日到夏至的时日相差比较大,于是有40天“伏”和30天“伏”之分。一般立秋后还有一“伏”是基本规律。

4、可组词语:

伏安fú ān;电气测量的一种单位,等于一伏特和一安培的乘积,在直流电中作为功率的量度。

伏案fú àn; 趴在桌子上。

伏笔fúbǐ;文章或文艺作品。

伏兵fúbīng;战前潜伏的军队。

伏什么意思

伏的基本释义:1.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案。~在桌子上。2.低下去:起~。此起彼~。3.隐藏:潜~。~击。昼~夜出。4.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初~。三~天。每~十天。5.屈服;低头承认;被迫接受:~诛。6.使屈服;降伏:降龙~虎。7.姓。8.伏特的简称。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伏(拼音:f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准备袭击他。本义是“伺机狙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想隐藏自己的时候,一般都会趴下不动,所以又引申指潜藏、埋伏。中国农历节气中有“三伏”之说。“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