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全文

精品现代言情《地理学性质与研究宗旨》,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阴敖生万敖彻,是作者大神“谢始衡”出品的,简介如下:其中包含的政治理念与空间界域十分清楚。本书却说:“中国”这一称呼所具有的含义并非从来如此,而是经历过从标定地域到涵盖整个国家的变化。“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1963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但此处的“中国”...

地理学性质与研究宗旨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理学进行接轨,以此融入现代学术体系之中。
经全面审视地理学性质与研究宗旨之后,侯仁之指出:研究历史时期主要由人的活动而产生或影响的一切地理变化,这就是今日所理解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课题。
正因有历史地理“前世今生”的追溯,才让我们领悟到本书“十五讲”,从“史前聚落选址与环境”到“历史城市地理”知识之精深,令人敬佩。
02“中国”从文化区到国家代表的历程今日之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上疆土的主权国家,其中包含的政治理念与空间界域十分清楚。
本书却说:“中国”这一称呼所具有的含义并非从来如此,而是经历过从标定地域到涵盖整个国家的变化。
“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1963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但此处的“中国”,既不代表国家,也不代表国家领空,仅仅代表着位居中部方位的一个区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其中的“中国”,则是指中原地区,与何尊铭文所及“中国”的意思大致相同。
早期“中国”一词的使用,也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中国”无论代表**之地,还是京师之地,都不是政治空间,而是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反之,无此类文化风范之区域,均不能称之为“中国”。
就如唐人孔颖达所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因此,才会有《左传》所记载的鲁成公七年吴伐郯事件之后,鲁国季文子形容“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的事例举例来说,吴国先祖本为太伯、仲雍,不但非外人,且与周天子同为姬姓,却因远在长江下游,竟被鲁人视为“全失华夏风范”的蛮夷;鲁人之见,均源于“中国”一词所具文化区域属性的判别。
直到唐五代时期,人们才开始打破上古时代文化地域隔绝的现象,吴越之地不仅拥有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礼仪风范,而且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不凡的水平;但人们对“中国”的空间理念并未消退,仍将高于中原的政权统称为“中国”。
只有将政治核心设于中原,方可谓之“中国”。
...

小说《地理学性质与研究宗旨》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